每年一到冬天,北方地區就陷入“極目遠望灰蒙蒙”的尷尬狀態。而地處晉北的渾源縣,卻是“藍天恒山入眼來”。何因?秸稈綜合利用使然。
對于北方地區來說,豐收時節焚燒秸稈之陋習,似乎成了“愁壞了百姓、難壞了政府、弄壞了空氣”的老大難。雖說,焚燒秸稈影響交通、引發火災、破壞地力、威脅健康的種種副作用盡人皆知,但燒火做飯不再用秸稈、高寒地區秸稈難以還田、機械收割秸稈留茬過長、秸稈轉化率不高等客觀因素的制約,再加上正確引導不力、宣傳力度不夠、整治只堵不疏、農民環保意識不強等主觀因素的束縛,致使秸稈淪落為農業廢棄物。“冬天里的一把火”燒出了讓人目不忍視的農田素描畫。
雖說秸稈綜合利用方式方法多種多樣,但歸根到底還是要從“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自然環境出發,這樣才能生成“偏方治大病”的靶向治療特效。渾源縣的秸稈綜合利用,就是從高寒地區的自然環境出發,立足年產15萬噸秸稈的農業生產現實,一改過去“見煙就罰,見火就撲”的只堵不疏簡單做法,充分發揮農業科技的強大功效,投資千萬元購置了71套大型秸稈顆粒機生產線,把秸稈轉化為顆粒狀的生物質燃料,走出了一條秸稈綜合利用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三化”之一的燃料化之路。
渾源縣秸稈“焚燒”變“顆粒”,有效解決了環境問題,為建設經濟環保型社會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