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質利用不足,氣代煤、電代煤為主導的背景下,山東省陽信縣卻因地制宜趟出了一條利用生物質能清潔取暖的好路子。
用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吳吟的話說,“陽信縣頂著壓力辦實事,是生物質能源利用的‘小崗村’。”
在陽信縣河流鎮史家圍子村村民家中,新換上的生物質清潔取暖爐具即將派上用場。生物質取暖爐使用的燃料是由秸稈加工而成的,利用生物質顆粒機將玉米秸稈、小麥秸稈等進行加工,成為3-5cm的棒狀小圓棍,這種燃料在燃燒時不會產生濃煙,不會危害人體健康,并且可以節省冬季買煤炭的錢。由秸稈加工而成的原料,取于農民,再返給農民,既不會浪費資源,又不會污染環境,一舉多得。
陽信縣副縣長張新國介紹,作為中國鴨梨之鄉、全國畜牧百強縣、中國古典家具文化產業基地,陽信縣廢棄木材、作物秸稈、蓄禽糞污等生物質原料充足,全縣10萬畝梨園年可剪枝5萬噸,55萬畝耕地年產秸稈80萬噸,肉牛年存欄27萬頭,可產生牛糞150余萬噸,發展生物質取暖具備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
不少專家建議,未來,像陽信這樣的北方農林大縣,在推進生物質能源推廣應用的同時,要敢于先行先試,以增強生物質清潔取暖的長效性、可持續性為目標,重點圍繞市場化運作、多方式利用、運行體系建設等方面繼續深化探索。